无序竞争导致苗木问题日渐突出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据悉,2013 年以前我国花卉消费结构中团体消费比重较大,大型租摆、官方消费是花卉市场的主力军。虽然一直以来需求旺盛,但表面繁荣下面却是一种畸形的经营消费模式。在 2013 年初中央八项规定效应显现,团体消费、官方消费急剧下降,高档花卉销售风光不再,很多花卉从业者受到重创。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2014 年萧山盆花供应量约 48 万株,较去年同期减少 16%左右;销售价格普遍下降 20%—30%。表现最差的是蝴蝶兰,部分品种降幅达 50%。在这种状况下,面对 2014 年的花卉市场,众多花卉经销商显得较为茫然,前期一直持观望态度,不敢进货,导致了市场启动时间推迟了近两周时间。部分花卉生产商如坐针毡,开始赔本甩卖,以求尽快清仓,所以年宵初期价格大幅下跌。而到年宵后期,花卉迎来个人消费高峰,市场出现缺货现象,批发商不得不从广州等地调货至本地销售。同时,生产结构不尽合理、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也制约着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据介绍,我国花卉生产以蝴蝶兰、凤梨、火鹤、大花惠兰等产品为主,它们从小苗到上市需要 2 至 3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导致应对市场变化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在培育中不注重更新品种,产品单一、同质化、劣质化严重;有的淘汰品种还在市场上出售,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价位。不仅“难卖”,“难买”也同时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地区、一些绿化公司的苗木和盆花面积增长过快,出现产品积压现象,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消费者仍然存在不知道去哪儿才能买到花卉好产品的问题。“买难卖也难,做产品的买不到好东西,卖产品的卖不到好价格;苗木人埋头工作,不动脑子;企业出现无序竞争状态,没有商业的联合。如此种种,都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必须继续深度调整。”这成为业内人士共同的呼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