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选择是新型垂直绿化系统的技术关键 ①植物分类 植物是垂直绿化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戏剧演出的主角,新技术扩宽了植物的选择面,不仅是具有攀爬特性的藤本植物,各种草本植物也登上墙面的大舞台。根据河北园林绿化公司了解植物材料按生态习性和植物形态可分为三大类。 1)木本 植物的茎很坚固,内部含有木材,寿命较长,生长的时间从数十年到几千年都有,我们称为“木质茎”。具有这种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乔木:有明显的主干,主干在离地面相当高的地方才有分枝,它们的树冠具有一定的形态,通常植株也较为高大。乔木由于其根深,运用于垂直绿化较少,可利于其竖长的体型形成垂直绿化,观赏其侧面效果。 灌木:一部分木本植物的茎,在离地面不远的地方,就长出许多分枝,使得主干、支干分不清,好像丛生一般,而且树冠没有一定的形状,植株也较为矮小,例如:杜鹃花、桂花、朱谨等。灌木多于阳台盆栽,也可栽植在墙基绿化墙面。 2)草本 茎柔软多汁且富于弹性,常被风吹倒了也不会折断,我们称为“草本茎”或“草质茎”。具有这种茎的植物称作草本植物。由于草本植物叶面积大,垂直种植方式运用草本植物可使绿化覆盖度提高。 一、二年生草本: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到枯萎死亡,期间只在1一2年内的,如瓜叶菊、三色董等。多年生草本:从种子发芽到长大开花、结果,生命可以持续许多年者,称为植物,如天竺葵、四季秋海棠等。球根花卉:具有膨大的根或变态地下茎的多年生草本,因其花朵艳美、栽培简易、用途广泛,在观赏园艺中占重要地位,如百合、大岩桐、蜘蛛兰等。 3)藤本 藤本植物又称蔓生植物,它们的茎或枝干容易伸长而不能直立,必须依靠它的卷须或蔓性的茎缠绕、攀附甚至甸甸地面才能正常生长。藤本植物的茎也有草本和木本之分,草本叫“草质藤本”,木本叫“木质藤本”。草质藤本:菜园里丝瓜、瓤瓜的茎上会长出缠绕性的卷须,用以攀附竹竿等支架来支撑身体;律草,具有柔软的草质茎,在阳光充足的开阔地到处攀爬;牵牛花,它的茎柔软而坚韧,能以一定的方向缠绕竹架、树木的枝条而生长;地瓜的茎也无法直立,只能横卧地面生长,并从与地面接触的节处再发根,绿色叶片行光合作用所制造的养分便储存在肥大的根部,其它如鸡屎藤、冤丝子等都是常见的“草质藤本”。 木质藤本:儿乎整年都花开不断的大邓伯花,是一种常绿的木质藤本,它的幼枝柔软攀爬性极强,老枝则有明显的木质化现象,由于萌芽力强,枝茎交错成重迭的绿荫,是优良的荫棚植物。紫藏科的蒜香藤,一簇簇深紫色的花朵,花朵将谢时会渐褪成淡紫色,它木质化的枝条强壮而坚韧,可攀爬围篱、墙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校园及公园里最常见的薛荔,则利用它的不定气生根攀缘在树干或墙壁。不论是木本、草本或藤本植物,都各有它们的特性,只有在熟悉植物形态并顺应植物的特性进行栽培,才能让它们在垂直绿化上展现独特的姿态。 ②植物选择 植物材料的选择是技术因素中最重要的内容,能否创造出景观丰富多彩、效果稳定并且易于管理的植物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材料的选择。新式绿墙系统的出现,扩宽的垂直绿化植物选择的范围,大多当地的地被植物也可应用到墙面,然而脱离土壤在垂直面生长,对植物的生长习性、根须的稠密度、对极端生境的适应性和对高温高寒等有害条件的抗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从备选植物中筛选出能适应生态绿墙要求的植物品种。植物选择要考虑以下限制条件: 1)生态环境条件的限制 自然气候带有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几个大的分区每个气候带生长的植物亦有不同。气候条件、口照条件等直接决定了植物品种,也就直接影响到垂直绿化中植的选择,关系到垂直绿化中植物呈现的形态和面貌。在不同地区,应因地制选择适宜的植物,乡土植物对于当地气候有高度适应性,在生长环境相对恶劣的垂直界面种植环境中,选用合适的乡土植物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2)绿化系统的限制条件 垂直绿化系统供给植物生长空间和营养的同时,一些限制条件也对植物提出要求。平行式容器系统供以植物的生长空间较小,垂直模块式需要植物的抓土能力较好,垂直铺贴式种植对绿化植物的重量和体积往往有着严格的限制,不织布系统要防止植物根部过硬刺穿衬布。植物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限制。 3)植物特性的限制 在新加坡一个垂直绿化系统的认知调查中,发现人们对垂直绿化的景观作用与生态作用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作为建筑表皮与室内装饰的新手法,植物是否具有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以及高度、色彩和覆盖均匀性等都要考虑。 4)建筑环境限制 考虑到建筑中风环境的因素,垂直绿化植物要求具有一定的抗风性,不宜栽植过于高大以及容易掉落果实的植物,以免产生安全隐患。 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对垂直绿化的表现力要求会有所不同,需要营造出或烈、或活泼、或宁静、或肃穆的建筑空间形象,垂直绿化效果应符合不同性质建筑所需要的空间环境氛围。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垂直绿化时,应尊重建筑的功能性质,在绿色植物选择和垂直绿化技术的运用上认真考虑,能够创造出垂直绿化形式既符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并能表达出建筑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