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行道树每年以2万株速度递增 街头为何难见绿树成荫 | | 前几天,家住天钥桥路的离休干部张福康来电反映,他每天骑车经过南丹路,一路上没有树阴,只得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曝晒,好几次差点中暑。张老伯由衷地说:“真希望上海多一些绿树成荫的道路!”
日前15时,记者拿着温度计来到南丹路一带实地观察。从南丹路、天钥桥路段向西走到光启公园段,数百米路上只有十字路口有几棵梧桐树苗。打着遮阳伞步行15分钟,腿上的皮肤就被太阳晒得发红。南丹路上两个公交车站暴露在阳光下,候车人只得躲进不远处的建筑阴影下;几名男士在无遮无挡的人行道上站了几分钟,也坚持不住,躲进沿街店家隔着玻璃窗等车。一名姓沈的先生抱怨道:“连个树阴都没有,热死了。”记者把温度计放在地面,5分钟后,显示温度为36.5摄氏度。而一小时前,树阴浓密的兰溪路上测出的温度只有32.5摄氏度。
走访发现,没有行道树的道路以商业街为主,在四川中路商业街、南京路步行街等, 沿街许多路段没有行道树,路边只有建筑物投下的一小片阴影。中午,南京路步行街上,游客纷纷躲进路边狭窄的阴影里,排着队缓缓前进,谁也不愿曝晒在火辣辣的太阳下。
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市民和张福康老人一样有着“树阴情结”。记者在华山路、江苏路、四川北路等地采访了19名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他们都表示:“我们很怀念以前那种绿树成荫的感觉。”家住江苏路480弄的张阿姨介绍,以前江苏路上的梧桐树郁郁葱葱,道路两旁的枝叶长在一起形成天然“凉棚”,夏天的傍晚,他们全家人常常一起出来乘凉。上世纪90年代,江苏路建造地铁站及前几年马路拓宽改造前,原先高大的行道树被移走,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小树苗,“交通是方便了,可没有了树阴,总觉得缺少了‘味道’。”最爱逛四川北路商业街的陆女士说:“四川北路上有一段路的行道树是大树,有一段路却是小树苗,还有一大段路根本没有树,看起来不太协调。”
来自本市绿化部门数据显示,上海行道树数量并不少,达90万株左右,且每年以2万株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全市将再添10万株行道树。同时,上海已经陆续开始引进广玉兰、香樟、银杏等多样树种作为行道树。
可街头为何难见“绿树成荫”?有关人士介绍,原因有三:一些路段的行道树会对地铁建造等市政工程建设造成影响,翻新的地下管线布置也可能使行道树难以容身,因此不得不把大树迁走,等工程完成后再重新布局;还有的道路人行道太宽、行道树紧贴道路内侧,即使树冠茂盛也不会达到"遮天蔽日"的效果;另外,由于成年大树移栽成本太高、且不容易成活,因此新建道路普遍栽种小树苗,这也是造成树阴缺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许多园林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开辟新建道路或对道路进行改造时,应将绿化长期规划纳入其中,给行道树安排足够的空间、位置合理的树穴,防止绿阴减少,让行道树给市民带来一片清凉的绿色。
河北石家庄绿化公司欢迎各位莅临!
| | 相关内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