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早开始退耕还林的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王家沟村,已栽了几百棵梨树和杏树的农民拓海明说:“退耕还林后,延安的山变绿了,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用不了几年,这里的荒山就会变成花果山。” 1999年,拓海明和延安市的30多万农民一样,在他们过去种粮的坡耕地上栽上了树苗。自此,一场以“退耕还林”为标志的大规模生态工程建设在这里率先拉开序幕,并迅速在全国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展开,成为我国林业建设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工程。 据统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6年来,国家已投入资金700多亿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2.87亿亩。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生态面貌改善 退耕还林,留住了水土,改善了生存环境。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已明显减轻,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 在长江上游最早开展退耕还林的四川省洪雅县,现在每亩土地减少水土流失4.96吨,增加蓄水18立方米,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老百姓高兴地说:“退耕还林后,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据监测,四川全省700多万亩陡坡耕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退耕地还林2年~3年后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等减少21%~42%,径流含沙量比同一地区农耕地减少22%~24%。 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效益也有显著的改善。据黄河水利委员会遥感监测中心监测,1997年~2002年5年间,延安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吴旗县土壤侵蚀模数已由每年每平方公里15290吨下降到8800吨,较1997年减少42.5%,昔日光秃的山岭已被茂密林草植被所覆盖,在卫星遥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吴旗县“绿色”的行政版图。 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原来平均每年向黄河输沙1.6亿吨,占黄河上中游地区入黄泥沙总量1/10。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每年流进黄河的泥沙大大减少。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重要河流――塔里木河,已经断流30多年,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后,塔河得到挽救,5次输水后,下游台特玛湖已经蓄水。 河南省洛阳市,4年退耕还林100万亩。专家预测,一旦成林后,可使该市的森林覆盖率提高6.5个百分点,将极大地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消息说,6年来,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了2个多百分点,生态面貌大为改善。 农民收入增加 退耕还林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6年来,退耕还林已使全国2000多万农户、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农民对此深有体会,“种上树后,政府每亩地发给50公斤小麦,到秋天验收后,每亩还要补给50公斤粮食和20元钱。退耕还林挺划算,在坡耕地种粮,好年景每亩顶多打100公斤粮食,这几年天旱,一般打粮都在50公斤,现在退耕还林,国家又给粮又给钱,划算呢。” 据陕西省统计局对农村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显示,去年以退耕还林还草补助为主的转移性收入和以土地征用补偿金为主的财政性收入,两项合计人均增收130多元,比上年增长16%,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23.7%。 甘肃省安定区2000年~2003年为农民兑现粮食补助折资和生活补助费达9344万元,仅此一项,退耕区农民人均年增加收入276元。 根据国家林业局经济研究中心对1999年和2000年试点县的调查,2002年与退耕还林前的1998年相比,西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9.4%,其中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14.1%,对低收入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31%。 经济活力增强 退耕还林,农民不仅有粮食保障,还可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坡耕地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转向经济作物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反过来,又使守土经营的农民增加了土地占有量,提高了经济收入。 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各地政府实现农村脱贫致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增强了经济活力的有效途径。各地政府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牧业以及二、三产业过渡,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长短结合,促进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重庆市云阳县初步形成了以蚕桑、水果、干果、中药材等为龙头的六大骨干产业。2003年,仅巴阳镇枇杷一项,便可为退耕农民人均增收75元。 甘肃省张掖地区组织千家万户农民建起了1.5万多亩蔬菜大棚、900亩高效节能温室,年产值达20多亿元,成为我国西菜东运基地和出口蔬菜基地。 在延安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占到了20%,在农村家庭经营总收入构成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近1000元。 农民观念改变 退耕还林,将众多的农民从种粮人变为植树人,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方式,改变了农民思想观念,提高了农民的生态意识,农民的市场竞争和科技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陕西省吴旗县从1998年以来,已有1.5万人弃农从商,从事建筑业、运输业、和餐饮服务业,他们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为自身发展打下了基础。 甘肃省实施退耕还林后,2002年与1999年相比,第一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下降了2.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0.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提高了1.91个百分点。 过去,在鄂尔多斯高原区,老百姓将沙柳种植作为简单的薪材,从未考虑到其生态作用、工业作用,对其开发利用几乎是一片空白,更不愿意种植管理。现在,种植沙柳等灌木植物已有一个新鲜的名称――沙产业。 河北石家庄绿化公司欢迎各位莅临!
| |